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
好太王碑

好太王碑

  好太王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王—“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”的墓碑。亦称广开土王碑,或广开土王陵碑。

  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(公元414年)。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,略呈方柱形。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。好太王碑高6.39米,幅面宽1.34~2.0米不等。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,将它立起来,然后书写、镌刻。四面环刻汉字碑文,共44行,每行41字,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,共1775个字。碑文为汉字,大小在9~10厘米左右,为方严厚重的隶书,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,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,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。

  好太王碑文大体上分三段内容。

  第一段记叙了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:惟昔始祖,邹牟王之创基也。出自北夫余,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。剖卵降世,生而有圣德。命驾,巡幸南下,路由夫余奄利大水。王临津言曰:“我是皇天之子,母河伯女郎,邹牟王。为我连葭浮龟”。应声即为连葭浮龟,然后造渡。于沸流谷,忽本西,城山上而建都焉。

  据此,多数学者认为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出自北夫余,(扶余是以现吉林市为中心的两汉时期最强盛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)高句丽始祖由扶余南下至浑江流域的卒本川(现桓仁五女山城)创立了高句丽政权。

  好太王名谈德,是故国壤王的儿子。“生而雄伟,有倜傥之志”。公元391年,只有18岁的高安继承王位。公元412年,昊天不吊,卅有九,宴驾弃国。”公元414年,即“甲寅年九月廿九日乙酉,迁就山陵。”谥号“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”。

  好太王在位22年,高句丽国家政治稳定,经济繁荣,军事力量强大。碑文记载,“庶宁其业,国富民殷,五谷丰熟”。为了纪念好太王一生的功业,铭刻守墓烟户,立了这块碑。

  第二段以较大的篇幅,记录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,开拓疆土的战事和军事活动。

  公元395年,王以碑丽不归,躬率往讨。

  公元396年,王躬率水军讨伐残国。

  公元398年,教遣偏师观帛慎土谷,因便抄得莫斯罗城,加太罗谷男女三百余人。

  公元399年,百残违誓,与倭和通,王巡下平穰。

  公元400年,教遣步骑五万,往救新罗。

  公元404 年,倭不轨,侵入带方界,王躬率征讨。

  公元407年,教遣步骑五万,攻打百济。斩煞荡尽。

  公元410年,王躬率大军讨东夫余。

  碑文中主要是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,同时救援新罗。百济和新罗是朝鲜半岛南部,洛东江以西以东的两个国家。倭则是日本列岛上的古代国家。倭人多次渡海到朝鲜半岛侵扰新罗、百济,并与百济联兵向高句丽南部边境进犯。因此,好太王亲率大军打败倭寇,征服百济,夺得百济64座城,1400多个村子。

  公元396年,好太王讨百济,退倭寇之战,为出师有名,碑文刻下了原因,这就是有名的“辛卯年”条,在第一面第八行下部和第九行上部,百残、新罗,旧是属民,由来朝贡。而倭以辛卯年来渡,每破百残、    新罗,以为臣民。

  过去释文中,大都将“每”释作“海”。同时在断句、解释上也有较大的区别。至今国内外学者也有很大的分岐。

  好太王的一生,攻城略地,表现了强大的武功,将碑文和有关文献结合,可看出其戎马生涯的全部。当然,碑文不记好太王失利之战,并不是说从来未打过败仗。另外,碑文中的“步骑五万”,恐有夸大成分 。尽管如此,碑文中记载的史实,可信程度高,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。

  第三段铭刻了好太王的守墓烟户,国烟30,看烟300,共330家。国烟的身份比看烟的身份略高些,其比例关系为以一带十,成为高句丽社会什伍制度的缩影。

  同时,还镌刻了好太王存时教言与守墓制度等,对于研究高句丽的社会生活及王族丧葬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
  清初康乾之世,长白山区被封禁二百多年。好太王碑被淡没在荒烟漫草之中。清光绪三年(1877年),桓仁设县,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。百多年来,人们捶拓,考释,研究,好太王碑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专门学科。不断掀起研究的热潮。

  好太王碑是现存最早、文字最多的高句丽考古史料。好太王碑的发现,确认了自中世纪以来为世人遗忘的高句丽文明及中心之所在,在东北亚考古遗迹中占有重要地位。